“假如你是一位互联网影视鉴赏家、戏剧迷、严肃或不严肃文学阅读者、摇滚青年、逃离北上广教信徒、英语口音模仿者、冷笑话研究员、秃头受害者、阴雨天出行爱好者、女王及其家人粉丝,或者你相信魔法,我都想不到你有什么理由不爱伦敦。
看戏,才是伦敦人民的政治正确。
伦敦西区,也就是传说中的 West End,名字本身就代表了英语世界最高水平的戏剧演出,全世界戏精们共同的精神故乡。West End 的剧院有多密集呢?在以科文特花园(Covent Garden)为中心方圆不足 1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,就汇聚了将近 50 家规模不等的剧院,常年上演着《悲惨世界》《歌剧魅影》《妈妈咪呀》《狮子王》《西贡小姐》等世界名剧及戏剧界最炙手可热的新剧。每天夜幕降临的时候,伦敦街头就会聚集起一撮又一撮排队看戏的观众,很可能这家戏院的长龙还没走到尽头,就接上了下家戏院的队伍。 别看伦敦 people 白天里不苟言笑,天一黑他们就会一头扎进离自己最近的戏院,再买上一大杯啤酒,帷幕一拉开个个都是戏精。
光是在伦敦看展,你可能就得走坏两双帆布鞋。
花家地 London Wu,我们最可敬可爱的总编 57 老师在逛泰特美术馆(Tate Modern)时得出了一句脚痛的领悟:“来到伦敦就能深刻体会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‘臭毛病’,什么都要收集,什么都要办展。”
阳光明媚的时候在伦敦逛园子,什么烦心事都烟消云散
伍尔夫曾在自己的遗作《存在的瞬间》(Moments of Being)中坦白,自己从小就喜欢在逛园子的时候构思故事:“为了排遣冬日那无数次散步的单调乏味……我们就编故事,编很长很长的故事,都先发生在同一个地点,然后依次添加内容……那些散步——在肯辛顿公园里每天两次——是如此单调。对我来说,这么多年来都是在无中生有。”
关于的伦敦园子的好,我国著名散文家、诗人朱自清老师也是颇有心得。他曾在《伦敦杂记》中大书特书在伦敦逛园子的美妙之处:“英国是个尊重自由的国家,从伦敦海德公园(Hyde Park)可以看出。 海德公园东北有摄政公园,原也是鹿苑;十九世纪初“摄政王”(后为英王乔治第四)才修成现在样子。也有湖,摇的船最好;坐位下有小轮子,可以进退自如,滚来滚去顶好玩儿的。野鸽子野鸟很多,松鼠也不少。松鼠原是动物园那边放过来的,只几对罢了;现在却繁殖起来了。常见些老头儿带着食物到园里来喂麻雀,鸽子,松鼠。这些小东西和人混熟了,大大方方到人手里来吃食;看去怪亲热的。别的公园里也有这种人。这似乎比提鸟笼有意思些。”阳光明媚的下午,在海德公园的湖边随意地就这么往地上一坐,一边喂着天鹅一边漫不经心地读一会儿朱自清老师的《伦敦杂记》,什么房价什么流量,我通通抛之九霄云外了。
伦敦作为一个目的地可以说是非常完美了,日本宝冢歌剧团的名剧《汉娜的花店(ハンナの花屋さん)》中有句台词,我觉得用来总结我们这次浪迹伦敦后的感受最为合适:“伦敦虽未必是个宜居的城市,但有一点,即使不相信这里就是自己的归宿,却也能活下去。”
时间走得真快,伦敦还得再来。”
单读《不完全伦敦游荡指南》节
摄影 王晟泽 [email protected]